你知道你與市值上億的公司之間有什麼共通點嗎?就是你們都經營著一個「品牌」。不同的是,你的「品牌」不是由一堆商業名詞打造,而是由你的個人經驗、學歷、技術等軟技能組成。
小時候經常聽到人問你:「長大很想做什麼?」而現在卻連問都不用問,因為你的社交媒體已記載了足夠資料,令他們得知你是怎樣的一個人。
換句話說,因為科技的發展,建立「個人品牌」已經不是一件困難的事,相反地,我們需加倍留意你的日常行為會否將自己辛苦打造的形象一手摧毀。
口不擇言
「禍從口出」、「說過的話如潑出的水」等諺語於網絡世界同樣適用,未有經過深思熟慮而發表的意見有很大機會惹禍。雖然網上的記錄可以修改,公開過的留言卻會滲透網絡。就算你用非實名帳戶發佈,臥虎藏龍的網絡使用使一樣可以透過各種蛛絲馬跡找出本人,縱使你刪除留言,其帶來的影響也不會消失。
反口覆舌
既然是你操縱著帳戶,那你留言就反映你的立場。與現實相反,在網絡世界更容易地保留行動的紀錄,令大部份發表過的意見都有跡可尋。立場經常搖擺不定,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很容易被發現,損害個人名聲。
奢想無人注意
有否想過自己是個小人物,沒有什麼值得注意,所以應該無人會刻意留意自己的社交媒體?如果你有這種想法,就應該盡快糾正!除朋友、親戚的連繫之外,還有很多人都會想透過網絡瀏覽你的社交媒體,以你的日常生活習慣去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,例如新相識的同事、你將出席面試那間公司的招聘人員,甚至不法份子等。
脾氣暴躁
在網絡世界發表言論相對自由,但也因為這個原因,帶攻擊性的言論會特別多,被挑釁的情況就更常發生。試想像在現實中若有人在言語上挑釁你,你會否不理後果還擊?你或許會細想現場環境是否合適,用詞會否不妥,網絡使用者卻少了這一種顧慮而觸發罵戰,若被認識的人知道,將成為對你為之不利的證據。
覺得自己有足夠私隱
登記社交媒體帳戶的流程均大同小異:填寫個人資料、輸入密碼、同意條款等,理所當然到不會細心多看一眼。一般大眾不會再用心調整個人資料的隱密性,而媒體平台也不會太過熱心去提供保護,這往往造成很多個人資料外洩。別人不單可以看清你的一言一行,不法份子甚至會利用漏洞來獲取資料,去入侵你其他平台的帳戶。